在光伏发电领域,隔离机型与非隔离机型的光伏并网逆变器是两种主要的技术选择。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并对光伏发电量产生不同的影响。以下是对这两种机型的详细比较:
一、技术原理与结构
隔离机型:
光伏并网逆变器的一种类型,通过变压器实现电气隔离。
结构相对复杂,包含变压器等组件。
非隔离机型:
另一种光伏并网逆变器类型,省去了中间的变压器隔离环节。
结构相对简单,成本可能较低。
二、对光伏发电量的影响
最大功率跟踪效率与跟踪响应速度:
隔离机型和非隔离机型在最大功率跟踪效率和跟踪响应速度方面存在差异。
这些差异会直接影响光伏系统的发电量。
整机转换效率:
隔离机型的整机转换效率可能受到变压器等组件的影响。
非隔离机型由于省去了变压器,可能在某些情况下具有更高的转换效率。
PID效应:
PID(电位诱发衰减)效应是电池组件长期在高电压作用下出现的一种功率衰减现象。
隔离机型由于实现了电气隔离,可能更有效地抑制PID效应。
非隔离机型则可能更容易受到PID效应的影响,导致光伏组件转换效率的衰减和发电量的下降。
三、实际发电量对比
根据对比实验数据,两套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组件标称功率都是3千瓦,光伏组件参数、安装朝向及受光照环境完全相同)分别采用隔离机型和非隔离机型的逆变器。实验结果显示,采用隔离型逆变器的系统平均每天比采用非隔离型逆变器的系统发出的电量高出一定数值,且随着系统运行时日变长,这种差距在逐渐拉大。这主要是由于非隔离系统中存在的PID效应逐步显现并加重,导致光伏组件转换效率的衰减和发电量的下降。
四、其他考虑因素
安全性与可靠性:
隔离机型由于实现了电气隔离,可能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非隔离机型则可能在某些情况下存在安全隐患和可靠性问题。
成本与安装便捷性:
非隔离机型由于结构相对简单,可能具有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安装便捷性。
隔离机型则可能需要更多的材料和更复杂的安装过程。
综上所述,在光伏发电量方面,隔离机型可能具有更好的表现,尤其是在长期运行和考虑PID效应的情况下。然而,在选择光伏并网逆变器时,还需要综合考虑安全性、可靠性、成本以及安装便捷性等因素。因此,具体选择哪种机型需要根据实际需求和项目情况进行权衡和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