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

华为智能光伏服务商    

华为智能光伏控制器、华为逆变器、光伏数据采集器

网站公告
1、华为并网逆变器20KW~40KW活动价,量大价格从优! 2、高压型号196KW、250KW、300KW大量库存,需要的朋友可联系18520143666
联系方式
  • 联系人:姚经理
  • 电话:18520143666
新闻分类
  • 暂无分类
友情链接
首页 > 新闻中心 > 广东肇庆:优化风光等开发模式 发挥国资国企在新能源开发中的重要作用下篇!
新闻中心
广东肇庆:优化风光等开发模式 发挥国资国企在新能源开发中的重要作用下篇!
发布时间:2025-03-15        浏览次数:15        返回列表

(四)节能降碳协同增效行动。

14.全面提升节能降碳管理能力。坚持节能优先,强化能耗强度降低约束性指标管理,有效增强能源消费总量管理弹性,科学调控重点行业、重点项目用能和碳排放额度,加强能耗“双控”政策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衔接,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建立健全用能预算管理制度,实现能源资源高效配置、高效利用。完善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推动高耗能企业建立能源管理中心,提高能源管理信息化水平。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建立项目清单制度;探索区域节能降碳工作机制,将节能降碳工作与区域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结合起来,推动区域能效水平综合提升。

15.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加强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物协同控制,从政策规划、技术标准、数据统计及考核机制等层面构建协同控制框架体系。加快推广应用减污降碳技术,从源头减少废弃物产生和污染排放,在电力、造纸、建材等行业统筹开展减污降碳协同治理。

16.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节能降耗。在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实施节能降碳重点工程,引导重点用能单位深入挖掘节能降碳潜力,推进能源综合梯级利用。开展重点高耗能行业能效和碳强度对标工作。鼓励企业利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提升能源和碳排放管理水平。建立以能效为导向的激励约束机制,综合运用价格、补贴等多种手段,推广先进高效产品设备,淘汰落后低效设备。加强重点用能设备节能审查和日常监管,推进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强化对重点用能设备的能效监测,严厉打击违法违规企业和用户。

17.推动新型基础设施节能降碳。优化新型基础设施空间布局,统筹谋划、科学配置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对标国内先进水平,加快完善通讯、运算、存储、传输等设备能效标准,淘汰落后设备和技术。推广高效制冷、先进通风、余热利用、智能化用能控制等绿色技术,有序推动老旧基站、“老旧小散”数据中心绿色技术改造。新建大型和超大型数据中心达到绿色数据中心要求,电能利用效率(PUE)不高于1.3。

(五)城乡建设碳达峰行动。

18.加快提升建筑能效水平。研究制定我区不同类型民用建筑的绿色建筑设计标准,城镇新建民用建筑全面按照绿色建筑标准建设,大型公共建筑和机关事业单位办公建筑、国有资金参与投资建设的其他公共建筑按照一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标准建设,结合本地实际在一定区域内建设二星级及以上高等级绿色建筑。推行超低能耗建筑标准,政府投资项目优先采用超低能耗建筑标准建设。参照市绿色建筑发展专项规划,绿色建筑项目严格按照《广东省绿色建筑设计规范》进行设计和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开展绿色建筑验收。促进绿色生态城区、片区示范及绿色城区试点等集聚化、规模化发展。到2025年,城镇新建建筑全面建成绿色建筑,星级绿色建筑力争占比达到40%,新建政府投资公益性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全部达到星级以上。

19.全面推行绿色低碳施工。对施工过程进行动态管理,探索建立施工用能限额制度。加快推进建筑工业化,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开展装配式项目试点示范。推动装配式建筑设计、生产、施工、检测、监理等各环节实施主体提升装配式建筑实施水平,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行业带动力的装配式建筑全产业集群。提升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材应用比例,积极拓展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领域的应用形式,推广高效空气源热泵技术及产品。装配式建筑与绿色建筑、超低能耗建筑等相结合,鼓励建设综合示范工程。加快开展绿色低碳建材产品认证,鼓励利用建筑废弃物生产建筑材料和进行再生利用,推广建筑垃圾资源化,提高可循环材料利用率,降低建筑材料消耗。到2025年,装配式建筑占当年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达到35%以上,其中政府投资工程装配式建筑面积占比达到70%以上。到2030年,施工现场建筑材料损耗率比2020年降低20%以上,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达到55%。

20.强化建筑运营节能管理。加大高效节能家电等设备推广力度,加快淘汰低效落后用能设备。完善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分类制定建筑能耗及碳排放限额基准,逐步推行建筑能耗及碳排放限额管理。压实业主或用户责任,督促指导责任人定期开展公共建筑照明、电梯、空调等重点用能设备调试保养,确保用能系统全工况低能耗、高能效运行。选取节能潜力大的公共机构、商场、办公楼等场所开展能源费用托管服务。推动建筑数字化智能化运行管理平台建设,推广应用高效柔性智能调控技术。推动建筑群整体参与电力需求侧响应和调峰。2023年高要区单位建筑面积综合能耗为3.14千克标准煤/平方米。公共机构单位人均综合能耗为51.38千克标准煤/人。到2030年,公共机构单位建筑面积能耗和人均能耗分别完成市下达指标。

21.建筑用能低碳转型。提高建筑用能中清洁电力消费比例,不断扩大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规模,积极推广太阳能光伏、太阳能光热、空气源热泵等技术在建筑中的应用。提高城乡居民生活电气化水平,积极研发并推广生活热水、炊事高效电气化技术与设备。完善城乡居民用能基础设施,提升城乡居民用气普及率。到2025年,全面建成禄步、白诸光伏示范镇,形成示范效应;全区公共机构建筑屋顶光伏覆盖率力争达到50%、学校、医院、村委会等公共建筑屋顶光伏覆盖率力争达到40%、新建厂房屋顶光伏覆盖率力争达到30%、农村居民屋顶光伏覆盖率力争达到20%。

(六)交通运输碳达峰行动。

22.构建绿色高效交通运输体系。推动不同运输方式的合理分工、有效衔接,促进大宗货物和中长途货运“公转铁”、“公转水”,优化升级铁路集疏运体系,积极推行公铁、空铁、水铁、江海等多式联运。积极推动西江“黄金水道”建设,加快运输结构调整,谋划疏港铁路专用线,发展“水铁”联运新模式。建设以高速铁路、城际铁路为主体的大容量快速低碳客运服务体系。加快城乡物流配送绿色发展,推进绿色低碳、集约高效的城区物流配送服务模式,鼓励企业通过融资租赁、车电分离和以租代售等多元形式,逐步提高新能源汽车的使用比例。打造高效衔接、快捷舒适的城区公共交通服务体系,实施公交优先战略,强化城区公共交通与城际客运的无缝衔接,积极引导公众主动选择绿色低碳交通方式。到2030年,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不低于70%。

23.推动运输工具装备低碳转型。巩固公交车、出租车和网约车全面电动化成果,加快推进公务车、轻型物流车等实现电动化替代。逐步降低传统燃油汽车的占比,促进私家车电动化,稳步推进电力车辆对燃油货运车辆的替代。提升铁路系统电气化水平,推进内河航运船舶电气化替代。加快生物燃油技术攻关,促进航空水路运输燃油清洁化。加快船舶LNG清洁动力新建改造和内河LNG加注码头布局建设。到2030年,当年新增新能源、清洁能源动力的交通工具比例达到40%左右,电动乘用车销售量力争达到乘用车新车销售量的30%以上,营运车辆、船舶单位运输周转量碳排放强度比2020年分别下降10%、3%左右,陆路交通运输石油消费力争达到峰值。

24.构建绿色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将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落实到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运营和维护全过程,加快港口、轨道、道路等交通基础设施低碳化建设,降低全生命周期能耗和碳排放。优化提升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网络,加快在工业园区、公共停车场、公交场站、老旧小区布局充电桩,推广新型智能化充电技术,加强智能电网与电动汽车能量、信息双向互动,建设充储放“一张网”。到2025年,全区镇(街)实现公共充电桩100%覆盖。积极建设城际充电网络,督促高速公路经营管理单位做好高速服务区快充站充电桩建设,力争到2025年,全区高速公路服务区实现快充站100%覆盖。

(七)农业农村碳达峰行动。

25.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能效水平。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政策措施。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全面发展农业机械化,提升农业综合生产效率和能效水平。推行农村农业标准化生产,支持新建育苗、仓储、晒场、农田水利等硬件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坚持新增建设与改造提升并重、建设数量和建成质量并重、工程建设与建后管护并重、产能提升和绿色发展相协调。实施智慧农业工程,建设农业大数据平台,发展智慧农机装备。控制和减少覆膜并积极探索地膜替代技术,提高地膜回收率。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化行动,加大有机肥替代化肥、绿肥种植、秸秆还田等推广力度,降低化肥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到2025年,水稻化肥利用率稳定在40%以上。

26.加快农业农村用能方式转变。持续提高农村电网供电可靠率,提升农村用能电气化水平。加快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小水电等可再生能源在农业生产和农村建筑中的利用。因地制宜建设安全可靠的乡村储气罐站和微管网供气系统,有序推动供气设施向农村延伸。推进农业节能降碳,推广节能低碳农业大棚、电动农用车辆、节能环保灶具、节能环保农机和渔船。到2025年,农村电网供电可靠率达99.9%。

27.提升农业减排固碳能力。实施农业投入品减量工程,选育高产低排放良种,加强水肥管理,推广水稻间歇灌溉、节水灌溉、施用缓释肥等技术,控制甲烷、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排放。加强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污资源化、能源化利用,提升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开展耕地质量提升行动,通过农业技术改进、种植模式调整,实行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有机肥还田等措施,持续提高土壤有机碳储量,推进农业减排固碳。

(八)资源循环利用行动。

28.推进产业园区循环化发展。以提升资源产出率和循环利用率为目标,优化园区空间布局,开展园区循环化改造。推动园区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组织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改造,促进废物综合利用、能量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推进工业余压余热、废气废液废渣资源化利用,积极推广集中供气供热。搭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共享平台,加强园区物质流管理。到2025年,全区省级工业园区全部实施循环化改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85%以上。

29.大力推进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扎实推进城区生活垃圾分类,加快建立本级城区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全面实现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加强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整治过度包装,推动生活垃圾源头减量。积极推进非常规水和污水资源化利用,合理布局再生水利用基础设施。推进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到2025年,协助区级基本建成城区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我区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比例提升至60%左右。

(九)巩固提升生态碳汇能力行动。

30.巩固提升林业生态系统碳汇。协助推进绿美肇庆生态建设,实施森林扩面提质增效工程。全面落实林长制,设立“林区警长”,提高森林资源管护能力。在重点林区设置林业科技特派员,科学指导林农预防和除治林业有害生物。压实森林防火责任,提高森林火灾防控能力和水平。加快推进国家储备林10万亩建设,发挥国资国企带动作用,持续加大优质林地林木收储力度。科学编制我区森林经营方案,开展森林抚育、大径材培育等精准经营措施。积极参与林业碳汇市场机制,加强林业碳汇政策研究和人才队伍建设,推动林业碳汇开发利用。到2030年,森林覆盖率保持在60.8%,森林蓄积量达到750万立方米。

31.稳步提升湿地碳汇能力。大力实施湿地保护修复措施,加强湿地保护建设,充分发挥湿地泥炭的碳汇作用。保护沼泽湿地、湖泊湿地、河流湿地等自然湿地,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或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原生地等人工湿地,改善湿地生物栖息环境,丰富湿地生物多样性。改善湿地生态功能,提升湿地固碳能力。深入推进“美丽河湖”创建,建立功能完整的河涌水系和绿色生态水网,推动水生态保护修复,保障河湖生态流量。

32.巩固生态系统固碳作用。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严控生态空间占用,稳定现有森林、湿地、城市绿地、农用地等固碳作用。严格实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完善城市绿化管理。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强化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以维护生态系统功能为主,禁止或限制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和城镇建设。严格执行土地使用标准,加强节约集约用地评价,推广节地技术和节地模式。

收缩
  • QQ咨询

  • 电话咨询

  • 18520143666
  • 添加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