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发改委与能源局于2025年联合发布,旨在通过电价时段划分引导用户“移峰填谷”,优化电力资源配置,降低用电成本,并推动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时段划分与电价浮动
尖峰时段:16:00-19:00(部分月份延长至22:00),电价上浮100%。
峰时段:7:00-9:00、16:00-21:00(部分月份调整),电价上浮70%。
平时段:峰谷时段外的其他时间,电价基准不变。
谷时段:2:00-6:00、10:00-15:00(部分月份调整),电价下浮70%。
深谷时段:11:00-14:00,电价下浮90%。
实施特点与创新
动态调整机制:时段划分根据季节和月份动态调整,例如夏季尖峰时段延长至22:00,冬季深谷时段集中于午间。
差异化执行:
工商业用户:全面执行五段电价,尖峰电价是深谷的20倍。
居民电动汽车:除23:00-7:00为低谷外,其他时段按工商业规则执行,尖峰价达0.888元/千瓦时。
技术融合:政策倒逼光伏项目配置储能,以应对午间深谷电价与光伏出力高峰的重叠,提升自发自用比例。
市场响应:高耗能企业可借深谷电价转移生产时段,单厂年省电费达千万元;储能系统通过两充两放(午储晚放)对冲电价损失。
政策影响与挑战
光伏项目收益下降:未配置储能的电站收益减少30%-40%,部分项目因电价倒挂亏损。
储能成本增加:配储成本提升0.15-0.2元/瓦,投资回收期延长2-3年。
市场适应性:用户需动态调整用电策略,电网企业需加强服务引导。
结论
现有信息已充分覆盖“五段式分时电价”的设计逻辑、执行细节及市场反馈,可据此生成用户回复。
山东“五段式分时电价”政策解析:特点、影响与未来趋势
一、政策背景与目标
2025年,山东省率先推行“五段式分时电价”政策,旨在通过精细化电价管理实现双重目标:
优化电力资源配置:引导用户“移峰填谷”,缓解电网高峰负荷压力,提升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
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利用价格信号激励用户调整用电行为,支持“双碳”目标实现。
二、核心特点:五时段划分与动态电价
山东省将全天24小时细分为尖峰、峰、平、谷、深谷五个时段,各时段电价浮动比例如下:
时段 | 执行时间(示例) | 电价浮动比例 | 政策设计逻辑 |
---|---|---|---|
尖峰 | 16:00-19:00(夏季延长至22:00) | 上浮100% | 抑制高峰用电需求,缓解电网压力 |
峰 | 7:00-9:00、16:00-21:00 | 上浮70% | 覆盖早晚用电高峰,引导错峰用电 |
平 | 峰谷时段外时间 | 基准电价 | 稳定用电成本预期,作为参照基准 |
谷 | 2:00-6:00、10:00-15:00 | 下浮70% | 鼓励夜间及午间低谷用电 |
深谷 | 11:00-14:00(固定时段) | 下浮90% | 利用光伏出力高峰,促进新能源消纳 |
动态调整机制:
时段划分根据季节和月份动态优化,例如夏季尖峰时段延长至22:00,冬季深谷时段集中于午间。
深谷时段固定为11:00-14:00,与光伏发电高峰重合,倒逼新能源项目提升消纳效率。
三、实施亮点:差异化执行与市场响应
工商业用户:
全面执行五段电价,尖峰电价是深谷的20倍(如220千伏工业用户深谷电价低至0.2元/千瓦时)。
高耗能企业策略:转移生产至深谷时段,单厂年省电费可达千万元。
居民电动汽车:
除23:00-7:00为低谷外,其他时段按工商业规则执行,尖峰价达0.888元/千瓦时。
农业与粮食加工:
除23:00-7:00为低谷外,其余峰谷时段按工商业规则执行,降低农业用电成本。
四、政策影响与挑战
新能源项目倒逼升级:
光伏电站收益下降:未配置储能的电站收益减少30%-40%,部分项目因电价倒挂亏损。
储能成为刚需:配储成本增加0.15-0.2元/瓦,投资回收期延长2-3年,但可通过“两充两放”(午储晚放)对冲损失。
市场适应性调整:
用户需动态优化用电策略,电网企业加强服务引导(如免费更换分时电表)。
技术路线分化:
山东主推磷酸铁锂储能(成本优先),江苏探索钠离子技术(循环性能优先)。
五、未来趋势与展望
技术融合深化:
“光伏+储能+充电桩”一体化项目增多,利用节假日深谷电价提升储能消纳。
政策联动加强:
分时电价与现货市场联动,每年动态调整时段划分,增强市场响应能力。
全国推广潜力:
山东模式或成为其他省份参考,推动全国电力市场向“市场化”转型。
六、结论
山东“五段式分时电价”政策通过精细化电价设计,不仅优化了电力资源配置,还倒逼新能源技术升级与用户行为变革。尽管短期内对部分光伏项目带来挑战,但长期来看,其将推动电力市场向更高效、更绿色的方向演进,为全国能源转型提供实践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