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能源局近期集中发布了一批重点行业标准,涵盖新能源并网、储能技术、煤矿智能化、电力装备升级等多个领域,旨在保障能源安全、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并促进新技术应用。以下是部分关键标准的详细介绍:
一、新能源并网与电力系统支撑
《分布式调相机并网技术规定》
适用范围:新建或改扩建分布式调相机的并网设计和测试。
技术要求:规定了分布式调相机的并网原则,并在无功电压控制、运行适应性、二次系统以及测试与评价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技术要求。
意义:促进分布式调相机科学有序接网,规范并网技术要求,支撑“沙戈荒”大型新能源基地开发和安全运行。
《并网小型风力发电机组通用技术条件》
适用范围:风轮扫掠面积不大于200m²,通过交流1000V或直流1500V及以下电压等级接入电网的小型风力发电机组。
技术要求:规定了并网小型风力发电机组的等级、正常环境条件、风力发电机技术要求、电气技术要求等。
意义:规范并网小型风力发电机组的技术要求,提高产品质量水平。
《直流输出型风力发电机组》
适用范围:通过10kV(DC)以上、100kV(DC)以下电压等级线路与电力系统连接的水平轴直流输出型风电机组。
技术要求:规定了直流输出型机组整机技术要求、环境条件、性能要求、可靠性要求、噪声要求、安全性要求等,以及直流输出型机组关键部件及技术要求、电力接入要求。
意义:提高直流风电机组产品质量和运行可靠性。
二、储能技术规范
《电化学储能电站并网验收技术规范》
适用范围:通过10kV(6kV)及以上电压等级并网的新建、改建和扩建的电化学储能电站的并网验收。
技术要求:规定了电化学储能电站并网验收条件、验收程序、验收职责范围、验收内容及技术要求等。
意义:规范电化学储能电站在生产准备阶段的并网验收程序,提升安全稳定运行水平。
《压缩空气储能电站地下储气库设计规范》
适用范围:新建、扩建、改建的压缩空气储能电站地下储气库设计。
技术要求:规定了压缩空气储能电站地下储气库选址及布置、稳定性分析、支护设计、结构设计、主要设备等内容。
意义:弥补国内压缩空气储能电站地下储气库技术标准的空白,规范地下储气库设计和建设。
《压缩空气储能电站设计规范》
适用范围:单台发电机组容量为10MW及以上非补燃式压缩空气储能电站的设计。
技术要求:规定了压缩空气储能电站的电力系统、站址选择、总体规划及总平面布置、主机系统及设备、储换热系统及设备、主厂房区域布置、储气系统、辅助工艺系统及设备、电气设备等方面的要求。
意义:提高压缩空气储能电站设计规范化水平和设备兼容性,降低投资风险。
三、煤矿智能化与安全生产
《煤矿5G通信系统用通信终端》
适用范围:煤矿5G通信系统用通信终端的设计检验。
技术要求:修订了煤矿5G通信系统用通信终端的术语和定义、产品分类、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等。
意义:保障煤矿5G通信系统用通信终端产品的质量和性能,推动5G通信技术在煤矿行业的推广应用,促进煤矿智能化发展。
《煤矿井下巡检机器人》
适用范围:煤矿井下执行日常巡检任务的机器人的生产、检验。
技术要求:明确了巡检机器人的术语定义、产品分类,提出了防爆巡检机器人的功能要求、电气与防爆安全性能等关键技术指标,规定了试验方法与检验规则。
意义:为煤矿井下巡检机器人规范生产提供重要的制度指引,完善防爆巡检机器人检验认证要求,推动煤矿智能化水平提升。
《煤矿用液压钻车通用技术条件》
适用范围:煤矿用液压钻车、液压锚杆钻车、液压深孔钻车、设置钻孔与凿岩机构的掘锚机组、掘钻机组等机组类产品的设计、制造、检验。
技术要求:规定了煤矿用液压钻车的术语和定义、型号和基本性能参数、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等。
意义:促进煤矿岩巷掘进、巷道锚杆(索)支护以及探水、瓦斯抽放孔钻进等工程的施工安全,提升煤矿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
四、电力装备升级与能效提升
《发电厂用1000kV升压变压器技术规范》
适用范围:发电厂用单相油浸式1000kV升压变压器。
技术要求:规定了发电厂用1000kV升压变压器的使用条件、性能参数、结构及其他要求、试验、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要求。
意义:吸纳1000kV升压变压器工程应用经验,提升变压器技术水平,促进可靠运行。
《大采高液压支架技术条件》
适用范围:煤矿用大采高液压支架的设计和检验。
技术要求:规定了大采高液压支架的术语和定义、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等。
意义:提高大采高液压支架技术水平,为大采高液压支架的设计和检验提供技术支持和规范引导。
《煤矿用隔爆型三相异步电动机能效限值及能效等级》
适用范围:煤矿额定电压为3300V及以下、50Hz三相交流电源供电、4极、N设计、连续工作制的一般用途的电动机。
技术要求:对煤矿用隔爆型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能效等级分级与限定值进行了系统性规定。
意义:推动煤矿隔爆型电机领域的技术创新与产业形态升级,为煤矿行业在隔爆型电机应用过程中实现节能减排目标提供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