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基绿能正式进军储能领域,标志其从光伏龙头向“光储一体化”综合能源解决方案提供商的战略转型。以下从核心动作、战略逻辑、市场影响及挑战四方面深度解析:
一、核心动作:收购精控能源,快速切入储能赛道
交易细节:2025年11月13日,陕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公示,隆基绿能拟通过收购股权、增资入股及表决权委托,取得苏州精控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约61.9998%的表决权,实现单独控制。精控能源成立于2015年,主营锂离子电池储能系统,拥有31GWh自有产能,技术覆盖BMS、EMS、PCS等全链条,累计申请专利近350项,全球并网量超10GWh,业务覆盖中国、欧洲、北美、澳洲等市场。
技术协同:精控能源的1500V高压液冷储能系统、智慧能源管理方案与隆基的BC(背接触)组件技术形成互补,可降低光伏-储能系统BOS成本11-22分/W,提升系统效率。
二、战略逻辑:从“光伏”到“光储”的必然选择
行业痛点驱动:光伏发电的间歇性、波动性导致消纳难题,储能可平抑功率波动,提升新能源利用率。据SMM数据,2025年锂电储能度电成本降至0.25-0.35元/W,光伏度电成本0.18-0.24元/度,光储综合成本逼近传统火电,实现“光储平价”临界点。
客户需求倒逼:光伏客户倾向于“组件+储能”一站式解决方案,缺失储能业务可能导致订单流失。例如,澳大利亚ClubSolar与精控能源合作推进2GWh户用储能项目,凸显海外市场需求。
盈利结构优化:储能业务毛利率(25%-30%)显著高于光伏(约15%-20%),可缓解光伏价格战压力。隆基2025年前三季度净亏损34.54亿元,储能业务预计2025年贡献100-200亿元营收,占总营收15%-20%。
政策与市场周期:国家发改委《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年)》推动储能与光伏、算力设施、工业园区等场景融合,地方政策如安徽要求光伏项目配储10%/2小时,广东峰谷价差扩大至1.2-1.8元/kWh,提升储能项目收益。
三、市场影响:光伏龙头集体转向,储能竞争加剧
行业趋势验证:晶科能源、天合光能、晶澳科技等光伏龙头均已布局储能,形成“光储一体化”竞争格局。晶科2025年储能出货目标6GWh+,天合储能累计出货超12GWh,晶澳推出全场景储能产品线。
技术路线分化:隆基聚焦系统集成与场景适配,如与液流储能科技合作开发盐碱地、海上光伏项目;精控能源的氢能源高低压电池、全钒液流电池技术适配长时储能需求。
全球化布局:精控能源海外总部设于加拿大,美国亚特兰大5GWh工厂投产,欧美市场对“本地制造”的高溢价需求,助力隆基快速拓展海外。
四、挑战与风险:后来者的突围之路
技术壁垒:储能系统需在能量密度、循环寿命、安全性上持续突破。隆基需整合精控能源的技术积累,如液冷模块化设计、1500V高压系统,同时探索磷酸铁锂电池回收技术以降低成本。
供应链管控:储能系统成本中电芯占比超60%,隆基未涉足电芯制造,依赖外部采购可能影响利润。通过参股精控能源锁定优质产能,并探索电池回收技术以降低长期成本。
商业模式成熟度:国内独立储能电站收益依赖峰谷套利和辅助服务市场,政策补贴机制尚未完全明确。隆基需通过参与电网侧储能项目试点,积累数据与经验,推动储能容量电价政策落地。
竞争压力:储能行业已进入“红海”,阳光电源、宁德时代等头部企业在电芯制造、系统集成领域形成规模优势。隆基需通过差异化场景(如海上光伏、盐碱地)和“光伏+储能”协同,构建技术壁垒。
结语:隆基进军储能是能源转型大势下的战略必选项,通过收购精控能源快速补齐技术、产能与渠道短板,有望在光储平价临界点抢占先机。然而,行业激烈竞争与技术迭代压力下,隆基需持续创新商业模式,深化“光储氢”协同,方能在新能源赛道中实现从“组件制造商”到“能源解决方案提供商”的跃升。




